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海涛;实习生陈艳菱
当下,我国奶业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人们对手中的一杯奶越来越关注。8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利乐奶业研究中心”主办的“2011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农业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和利乐中国的有关专家和代表齐聚一堂,就中国奶业的发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中国奶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奶源建设的重视和原奶质量的提高;而规范质量管理、推广适度规模化养殖,是提升我国原奶品质、夯实奶业发展根基的必由之路。
“牛奶质量安全是奶业发展的生命线,任何一个局部的质量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发酵演变成全行业的重大事件。”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俊勋称,纵观我国奶业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奶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未消除:奶牛单产水平不高;奶牛养殖仍以散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苜蓿等奶牛优质饲草供应缺乏;养殖条件简陋,原料奶质量有待提高。
那么应该如何保障牛奶的质量安全?“保证奶源安全是关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认为,生乳质量是奶业中最终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优质、安全,奶牛本身、养牛环境、牛奶营养成分、牛奶卫生指标、牛奶的残留这几个方面都要达到标准,同时原料奶链上的农户水平、挤奶站水平、运输水平、乳品加工企业水平也要满足要求。李胜利强调,奶源基地建设是规范奶源质量,提升原奶质量的重要途径。
加工企业和奶源基地是一对孪生兄弟,必须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奶牛场是乳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奶源兴则奶业兴。“世界奶业发展实践表明,加工企业和奶源基地是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一方面,没有自有可控的奶源基地,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没有加工企业的带动,奶源基地也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王俊勋说。
然而,有的大型乳企“宁投几百亿元做宣传,也不肯投几十亿元做奶源基地”。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说,他们在做调研时感受到一些中小企业对此颇有微词。“民营企业自建奶源基地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所以重市场扩张,轻基地建设。这也导致了自建奶源基地参差不齐,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养殖小区缺乏紧密联系,生鲜乳收购秩序亟待规范等问题。”方言分析道。
那么如何解决奶源基地少、加工企业又盲目扩大产能的问题?方言建议,要提高小区建设标准,建立可控的奶源基地;责、权、利结合加强对奶站的改造;完善金融、用地和补贴的扶持政策;提高良种的供应能力等。
让产业链上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化,从根本上保护奶农利益
加强企业奶源基地建设,完善上游产业链,符合我国奶业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利庠介绍,在现有的“企业农户”的模式下,企业和农户之间往往只有简单的契约关系和松散的利益约束,在奶业链的经济主体中,奶农最缺乏议价能力。当奶业出现波动的时候,大企业往往通过各种理由压低生鲜奶收购价格,转嫁产业链风险,导致奶农的利润空间狭小,许多奶农甚至赔本经营;在奶源不足的时候,企业之间往往通过恶性价格竞争方式争夺奶源,不仅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而且迫于对生鲜奶的需求往往忽视奶源的质量保证。因此,只有通过对我国产业链的升级,改变产业链上游小农生产的根本性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奶农的利益问题。
建设现代奶业就是要实现从扩张数量向提高奶业整体素质转变,从过去单独追求发展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在这个向现代奶业过渡的关键时期,不仅要从科学性上杜绝不合格的奶源、乳制品流入加工企业和消费市场,更要从现实性上解决奶业链上经济主体的深层利益诉求。”由“人大——利乐奶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中国奶业发展报告》中称。
“为了保证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首先必须保证产业链上各个经济主体能够获得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与会专家认为,在我国奶业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强势主体挤压弱势主体的经济利益,转嫁产业链风险,不利于我国奶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补贴与转移支付的力度,使奶业链上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化,进而提高奶农生产积极性,使整个奶业链获得产量稳定和质量可靠的原料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