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发布日期:( 2011-11-03 )
近日,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主办、梅花集团与天津科技大学承办的“2011年国际氨基酸产业创新与联盟发展高峰论坛”在河北廊坊梅花集团总部召开。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石维忱在论坛上道出了中国氨基酸产业发展的瓶颈。
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氨基酸工业总产量超过300万吨,其中大宗氨基酸产品谷氨酸及其盐产量达220万吨,较2009年增长2.67%,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氨基酸产业规模以上生产厂家已达近百家,年产值448亿元,利税50多亿元,已成为氨基酸产品的“世界工厂”,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仔细研究国际氨基酸产业的布局,中国却难称为真正的氨基酸强国:日本控制着全球氨基酸60%的份额;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国际蛋氨酸生产大国的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占据我国蛋氨酸市场;日本味之素、德国巴斯夫、荷兰ADM和协和发酵株式会社等则是国际苏氨酸生产巨头;即使是在我国占有优势的谷氨酸领域,我国谷氨酸出口仍未及总产量的15%。
石维忱指出,与国际氨基酸行业相比,我国氨基酸行业存在着创新品种较少,产品研发能力弱;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发酵产率和转化率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全部与技术创新紧密相关。
以氨基酸发酵技术为例,虽然我国氨基酸发酵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科技创新能力依然较弱,有些产品只有少数部分企业可以生产,而且只能少量生产,即使是我国氨基酸行业龙头企业也无法与跨国企业相比。虽然近年来研究开发投入比例明显增加,但仍显相对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氨基酸产品相对较少,新兴产品比例相对较低,新产品产业化能力较弱;装备自动化和国产化水平较低,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关键技术仍需要突破,国际竞争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亟待加强和提升。
同时,我国氨基酸生产企业众多,但是规模相对较小,工艺相对落后,许多技术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还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我国氨基酸行业对资源和环境存在较高依赖性,主要表现为原料利用率不高,废弃物排放量较大,资源综合利用深度不够和副产品附加值较低,节能环保形势十分严峻。
石维忱认为,要改变我国氨基酸行业的现状,必须提高氨基酸行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行业绿色发展。
面对我国氨基酸行业的发展现状,与会专家认为,借力国家政策的引导,促进我国氨基酸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陈宁分析,未来高附加值的小品种氨基酸,如苯丙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市场需求量增加,同时这些产品也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发展前景看好。他认为,国内氨基酸行业需要建立技术支撑体系,以保证菌种稳定高产、工艺清洁高效、装备节能环保、产品高端优质。
据了解,目前国家多个部门已经针对氨基酸行业出台了多项引导政策。国务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指出:生物制造产业开展新型工程菌、新型酶制剂、氨基酸、寡糖和生物基材料、生物质纤维、非粮发酵、绿色生物工艺过程的产业化示范及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本)中提出鼓励发展发酵法工艺生产小品种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除外),同时限制每年5万吨以下且采用等电离交工艺的味精生产线,淘汰每年3万吨以下味精生产装置。而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信部、商务部和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2011年10号)指出,鼓励开发小品种高附加值氨基酸的食品和大宗发酵制品的绿色生产技术,利用生物质生产聚氨基酸等可降解材料。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发酵行业“十二五”发酵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发酵工业积极推动高附加值发酵制品的产业化进程,开发新型氨基酸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和水平,加强产品的应用推广。
国际氨基酸协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披露,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氨基酸市场,尤其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氨基酸品种谷氨酸,其销量的78%集中在亚太市场。而赖氨酸总产量的65%、蛋氨酸的63%和苏氨酸的55%均为亚太地区国家所消费。国际氨基酸行业专家预测,亚太地区的大宗氨基酸产品销量还将继续上升。
石维忱表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氨基酸产业的建设者们一定能够积极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氨基酸产业的发展。中国氨基酸产业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顺畅,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